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美國巨額赤字是經濟持續復甦的陷阱

  金融危機爆發後,經濟學很火,經濟學的名聲也很受損。多數經濟學家願意講金融危機的故事,但是很少有人承認經濟學在巨大的金融危機到來前實際上是處於無知的狀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與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有關。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公眾往往注意的是某某著名經濟學家講一個問題時的結論是什麼,卻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這個結論是如何得出的。

  剛剛去世的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對經濟學的最大貢獻是推動了經濟學的數學化。據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美國經濟學界與物理學界有過一次對話,初衷是經濟學界希望能夠從物理學借鑒更多的方法論。對話的結果發現,經濟學在數學方法上的運用已經與物理學相當。但事實上,數學特別是最前沿數學成果在經濟學領域的廣泛運用並沒有改變經濟學的社會科學性質。而所謂社會科學性質的特點在於,人作為事件的主體和客觀,反應機制、過程與程度是不可確定的。經濟學不同於物理學的地方就在於,對一個事件發生後的社會反應只可能用假設的方法來處理。最典型的就是,假設美國赤字大規模增加後的社會反應是,貨幣供給增加,並最終會引發通貨膨脹。但在現實中,也可能會有另外一種假設,即美國大規模財政赤字刺激了新產業增長和生產率的提高,美國稅收增長了,赤字規模逐步減少,出現了沒有通貨膨脹的增長。從理論上說,這兩種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很顯然,是否接受經濟學家發表的結論遠沒有關注經濟學家採用了什麼假設前提更為重要。

  現在,我們來看看關於赤字引發通貨膨脹的假設。首先,赤字政策有兩個含義,一是財政赤字,二是財政赤字往往易引發對外貿易中的經常項目赤字。這是因為財政赤字使一個國家的花費多於產出。美國情況差不多就是這樣。2007年美國財政赤字規模為3590億美元,2008年達9336億美元,2009年二季度急劇增加到16741億美元。2008年美國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為8.15%,2009全年將達到12.5%,是二戰以來最高點。2007至2008年美國經常項目赤字在7000億美元,2009年因為危機而大幅下降,還會有4000億美元。其次,是任何赤字最終都會平衡。財政赤字靠借債和未來增加稅收彌補,經常項目赤字可以靠資本項目盈餘來彌補,在現實中是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用手中的美元購買美國資產,諸如股票、債券、銀行存單、國庫券、房地產或實業,流出的美元以國外持有美國債權的方式又流回了美國。有據可查的是,2007年美國私人部門資產淨流入約2000億美元,政府儲備資產淨流入約4350億美元,不明資本流入(錯誤與遺漏)約650億美元,美國經常性項目赤字就這樣被資本項目盈餘彌補了。第三,美國經常項目赤字本身並不必然成為嚴重的問題,成為問題的是美國能否持續不斷地向國外借錢來彌補財政赤字。最近,迪拜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產生了巨大影響,希臘主權債務評級降級,西班牙主權債務前景由「穩定」下調至「負面」。伯南克在美國國會聽證時曾經說:「除非美國政府對維持長期財政穩定展現極大的承諾,否則我們既沒有穩定的金融,也不會有健康的經濟成長。」當外國持有美國的債權大大超過了美國持有的外國債權,美國淪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時,美國財政赤字和貨幣供給持續擴張會引發美國國內通貨膨脹與美元貶值的擔憂一點都不奇怪,但這並不一定是唯一或必然的結果。以下我們換一下分析的假設,來看看會有什麼結果。

  第一是美國債務擴張不一定構成美元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的喪失。美國的優勢在於美國的欠債都是用美元命名的,要還也是用美元還,不像其他債務國要到外匯市場上去兌換美元來還債,這是其他國家不具備的國際貨幣優勢。一旦巨額的經常項目赤字使國外美元持有者對美國經濟失去信心,不購買甚至是拋售美國債券,美國資產價格就會下跌,美元就會貶值。歷史上曾經出現的情況是,美元貶值後,美國進口減少,出口增加,經常項目赤字縮小,美元重新升值。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沒有受到根本影響。只要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美國就需要有一個對外提供美元的機制。美國沒有逆差,其他國家就沒有美元順差,美元儲備的源泉就會枯竭。美國能夠持續對世界發債依仗的就是美元儲備貨幣地位,美國必須保持逆差,至於順差國是德國、中國還是孟加拉國,美國沒必要過多關心。美元幣值波動與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地位不變的怪現象,在經濟學中被稱為是「特裡芬之謎」。

  第二是財政赤字不一定成為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恢復的陷阱。這其實涉及到兩個問題。一個是財政赤字主要靠發行國債來彌補,赤字的逐年累積就構成了政府債務,或者說赤字是流量,債務是存量。美國國債在金融市場上通常被看作無風險資產,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國債是用美元命名的,理論上講政府可以發行美元貨幣來償還債務,這就是債務貨幣化。有些分析指出,美國大規模發債引起通貨膨脹,是美國政府賴賬的蓄謀。我不能否定這種看法,只想說這其實是一種非常幼稚的想法。因為,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一定可以看到這樣一個邏輯關係,大規模債務貨幣化易引起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使累積國債的真實價值減少,政府只能以高收益國債吸引投資者,而高收益國債卻增加了發行成本,使新債發行更為困難,因此以通貨膨脹來賴賬的概率應當會很低。事實上,當財政部長蓋特納借錢時,選擇的時機恰恰是全球去庫存化,貨幣流量大幅縮減,通貨緊縮威脅嚴重的時候,實際上美國今年11月份就基本完成了債務貨幣化。

  另一個是財政赤字短期是總需求,是花錢。長期可能是總供給,是掙錢。可以查得到的是,2009年二季度美國經常性政府收入比危機爆發前的2007年減收5063億美元,其中個人經常稅收減少4000億美元,公司所得稅減少約1000多億美元。除了經濟下降期稅收隨國民收入一起下降的因素外,政府採取財政刺激措施而實施減稅政策是重要的因素。我們都知道的是,減稅不僅是有利於刺激消費。美國的歷史經驗與中國人的實際感受都一樣,合理的結構性減稅有利於企業改進技術與加大投資。如果減稅有利於催生美國低碳技術革命,我們是否可以預測未來十年美國有可能出現類似互聯網時代的繁榮呢?

  最後我要說的是美國雙赤字、大規模發債與全球通貨膨脹是否直接有關,這還要看美國財政經濟與各國的比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國債占GDP的比重由60%上升到80%,預計2012年將超過100%。不過歐元區也好不到哪裡去,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約束歐元區成員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超過3%,國債占GDP的比重不超過60%,為了應對罕見的金融危機而實施的財政刺激政策使幾乎所有國家都越過這一「警戒線」。歐元區的財政赤字占GDP比重已由2008年的2%上升到2009年的6%,其中希臘的比重高達12.7%,歐元區國債占GDP比重基本保持在70%左右,其中希臘的比重高達112.6%。相比之下美國財政狀況相對穩健,主權債券仍然保持在AAA,歐洲部分國家主權債務危機反而使避險資金回流美國,有利於美國國債融資。上圖引自克魯格曼11月22日在紐約時報發表的博客文章,圖中是比利時、意大利、日本和美國20年來的國債占GDP比重,克魯格曼的意思是說,比利時和意大利作為政治上的弱國都沒有被高達100%的國債占GDP比重所摧毀,美國更能做到這一點。

  小 結

  前面我強調在不同的假設下,同一經濟現象會有不同的經濟結論。以下我嘗試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個判斷,儘管在一篇短文中對重大問題做預測有很大風險,但仍可以一試。首先,我預言如果中國政府切實能頂住國內外雙重壓力,用較長時間(30年)完成人民幣國際化和國際儲備貨幣任務,美元儲備貨幣的地位就會保持相當程度的穩定;第二,歐元區經濟很難超過美國,但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的崛起會使美元保持在波動中緩慢貶值的狀態。只要這兩種情況發生,全球出現嚴重通貨膨脹的可能性就不大,兩三年後,中美兩國經濟仍有可能回歸到金融危機爆發前的相互依賴模式。
返回列表